如何分析Kubernetes中的容器网络

8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01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有关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文章内容质量较高,因此丸趣 TV 小编分享给大家做个参考,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  前言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各大平台之争也落下了帷幕,Kubernetes 作为后起之秀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 PaaS 平台标准,而网络又是云计算环境当中最复杂的部分,总是让人琢磨不透。围绕在 Kubernetes 环境当中同一个节点(work node)上的 Pod 之间是如何进行网络通信的这个问题进行展开,暂且不考虑跨节点网络通信的情况。

| Network NamespaceNamespace

提到容器就不得不提起容器的核心底层技术 Namespace,Namespace 为 Linux 内核当中提供的一种隔离机制,最初在 2002 年引入到 Linux 2.4.19 当中,且只有 Mount Namespace 用于文件系统隔离。截止目前,Linux 总共提供了 7 种 Namespace(since Linux 4.6),系统当中运行的每一个进程都与一个 Namespace 相关联,且该进程只能看到和使用该 Namespace 下的资源。可以简单将 Namespace 理解为操作系统对进程实现的一种“障眼法”,比如通过 UTS Namespace 可以实现让运行在同一台机器上的进程看到不同的 Hostname。正是由于 Namespace 开创性地隔离方式才让容器的实现得以变为可能,才能让我们的软件真正地实现“build once, running everywhere”。

Network Namespace

Network Namespace 是 Linux 2.6.24 才开始引入的,直到 Linux 2.6.29 才完成的特性。Network Namespace 实际上实现的是对网络栈的虚拟化,且在创建出来时默认只有一个回环网络接口 lo,每一个网络接口(不管是物理接口还是虚拟化接口)都只能存在于一个 Network Namespace 当中,但可以在不同的 Network Namespace 之间切换,每一个 Network Namespace 都有自己独立的 IP 地址、路由表、防火墙以及套接字列表等网络相关资源。当删除一个 Network Namespace 时,其内部的网络资源(网路接口等)也会同时被删掉,而物理接口则会被切换回之前的 Network Namespace 当中。

容器与 Pod

在 Kubernetes 的定义当中,Pod 为一组不可分离的容器,且共享同一个 Network Namespace,故不存在同一个 Pod 当中容器间网络通信的问题,对于同一个 Pod 当中的容器来讲,通过 Localhost 即可与其他的容器进行网络通信。

所以同一个节点上的两个 Pod 如何进行网络通信的问题可以转变为,同一个节点上的两个容器如何进行网络通信。

Namespace 实操

在回答上面提出的 Network Namespace 网络通信的问题前,我们先来做一些简单的命令行操作,先对 Namespace 有一个感性地认识,实验环境如下: 

通过命令 lsns 可以查看到宿主机上所有的 Namespace(注意需要使用 root 用户执行,否则可能会出现有些 Namespace 看不到的情况): 

lsns 默认会输出所有可以看到的 Namespace,简单解释一下 lsns 命令各个输出列的含义:

与 Network Namespace 相关性较强的还有另外一个命令 ip netns,主要用于持久化命名空间的管理,包括 Network Namespace 的创建、删除以和配置等。ip netns 命令在创建 Network Namespace 时默认会在 /var/run/netns 目录下创建一个 bind mount 的挂载点,从而达到持久化 Network Namespace 的目的,即允许在该命名空间当中没有进程的情况下依然保留该命名空间。Docker 当中由于缺少了这一步,玩过 Docker 的同学就会发现通过 Docker 创建容器后并不能在宿主机上通过 ip netns 查看到相关的 Network Namespace(这个后面会讲怎么才能够看到,稍微小操作一下就行)。

与 Network Namespace 相关操作命令:

ip netns add   namespace name   #  添加 network namespace
ip netns list #  查看 Network Namespace
ip netns delete   namespace name   #  删除 Network Namespace
ip netns exec   namespace name    command  #  进入到 Network Namespace 当中执行命令 

创建名为 netA 的 Network Namespace: 

查看创建的 Network Namespace: 

可以看到 Network Namespace netA 当中仅有一个环回网络接口 lo,且有独立的路由表(为空)。

宿主机(root network namespace)上有网络接口 eth0(10.10.88.170)和 eth2(172.16.130.164),此时可以直接 ping 通 IP 172.16.130.164。

尝试将 root network namespace 当中的 eth0 接口添加到 network namespce netA 当中:

ip link set dev eth0 netns netA

将宿主机上的网络接口 eth0(10.10.88.170)加入到网络命名空间 netA 后:

1. 宿主机上看不到 eth0 网络接口了(同一时刻网络接口只能在一个 Network Namespace)

2. netA network namespace 里面无法 ping 通 root namespace 当中的 eth2(网络隔离)

从上面的这些操作我们只是知道了 Network Namespace 的隔离性,但仍然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即让两个容器或者说两个不同的 Network Namespace 进行网络通信。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当我们要连接同一个集团两个相距千里的分公司的局域网时,我们有 3 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对数据比较随意的,直接走公网连接,但存在网络安全的问题。第二种是不差钱的,直接拉一根专线将两个分公司的网络连接起来,这样虽然远隔千里,但仍然可以处于一个网络当中。另外一种是兼顾网络安全集和性价比的 VPN 连接,但存在性能问题。很显然,不管是哪一种方案都需要有一根“线”将两端连接起来,不管是虚拟的 VPN 还是物理的专线。

| vEth(Virtual Ethernet Device)

前面提到了容器通过 Network Namespace 进行网络隔离,但是又由于 Network Namespace 的隔离导致两个不同的 Network Namespace 无法进行通信,这个时候我们联想到了实际生活场景中连接一个集团的两个分公司局域网的处理方式。实际上 Linux 当中也存在类似像网线一样的虚拟设备 vEth(此时是不是觉得 Linux 简直无所不能?),全称为 Virtual Ethernet Device,是一种虚拟的类似于以太网络的设备。

vEth 有以下几个特点:

vEth 作为一种虚拟以太网络设备,可以连接两个不同的 Network Namespace。

vEth 总是成对创建,所以一般叫 veth pair。(因为没有只有一头的网线)。

vEth 当中一端收到数据包后另一端也会立马收到。

可以通过 ethtool 找到 vEth 的对端接口。(注意后面会用到)

理解了以上几点对于我们后面理解容器间的网络通信就容易多了。

vEth 实操

创建 vEth:

ip link add   veth name   type veth peer name   veth peer name 

创建名为 veth0A,且对端为 veth0B 的 vEth 设备。

可以看到 root network namespace 当中多出来了两个网络接口 veth0A 和 veth0B,网络接口名称 @后面的接的正是对端的接口名称。

创建 Network Namespace netA 和 netB:

分别将接口 veth0A 加入到 netA,将接口 veth0B 加入到 netB:

ip link set veth0A netns netA
ip link set veth0B netns netB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这个时候通过 IP a 查看宿主机(root network namespace)网络接口时可以发现,已经看不到接口 veth0A 和 veth0B 了(同一时刻一个接口只能处于一个 Network Namespace 下面)。

再分别到 netA 和 netB 两个 Network Namespace 当中去查看,可以看到两个 Network Namespace 当中都多了一个网络接口。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分别拉起两个网络接口并配上 IP,这里将为 veth0A 配置 IP 192.168.100.1,veth0B 配置 IP 192.168.100.2:

ip netns exec netA ip link set veth0A up
ip netns exec netA ip addr add 192.168.100.1/24 dev veth0A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ip netns exec netB ip addr add 192.168.100.2/24 dev veth0B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测试通过 veth pair 连接的两个 Network Namespace netA 和 netB 之间的网络连接。

在 netA(192.168.100.1)当中 ping netB(192.168.100.2):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在 netB(192.168.100.2)当中 ping netA(192.168.100.1):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可以发现 netA 跟 netB 这两个 Network Namespace 在通过 veth pair 连接后已经可以进行正常的网络通信了。

解决了容器 Network Namespace 隔离的问题,这个时候有云计算经验或者熟悉 OpenStack 和 ZStack 的同学就会发现,现在的场景跟虚拟机之间的网络互联是不是简直一模一样了?

vEth 作为一个二层网络设备,当需要跟别的网络设备相连时该怎么处理呢?在现实生活场景当中我们会拿一个交换机将不同的网线连接起来。实际上在虚拟化场景下也是如此,Linux Bridge 和 Open vSwith(OVS)是当下比较常用的两种连接二层网络的解决方案,而 Docker 当中采用的是 Linux Bridge。

| Docker 与 Kubernetes

Kubernetes 作为一个容器编排平台,在容器引擎方面既可以选择 Docker 也可以选择 rkt,这里直接分别通过 Docker 和 Kubernetes 创建容器来进行简单比对。Kubernetes 在创建 Pod 时首先会创建一个 pause 容器,它的唯一作用就是保留和占据一个被 Pod 当中所有容器所共享的网络命名空间(Network Namespace),就这样,一个 Pod IP 并不会随着 Pod 当中的一个容器的起停而改变。

Docker 下的容器网络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没有 Kubernetes 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的。在 Docker 启动的时候默认会创建一个名为 docker0 的网桥,且默认配置下采用的网络段为 172.17.0.0/16,每一个在该节点上创建的容器都会被分配一个在该网段下的 IP。容器通过连接到 docker0 上进行相互通信。

手动创建两个容器:

docker run -it --name testA busybox sh
docker run -it --name testB busybox sh

查看网络接口状况。

容器 testA: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容器 testB: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查看网桥状态: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可以发现 docker0 上面已经连接了两个虚拟网络接口(vEth)。

在 docker0 上通过 tcpdump 抓包:

tcpdump -n -i docker0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可以发现容器 testA 和容器 testB 正是通过 docker0 网桥进行网络包转发的。

加入 Kubernetes 后的容器网络

其实加入 Kubernetes 后本质上容器网络通信模式并没有发生变更,但 Kubernetes 出于网络地址规划的考虑,重新创建了一个网桥 cni0 用于取代 docker0,来负责本节点上网络地址的分配,而实际的网络段管理由 Flannel 处理。

下面还是以创建 2 个运行 BusyBox 镜像的 Pod 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先给 Kubernetes 集群当中的两个 work node 打上 label 以方便将 Pod 调度到相同的节点上面进行测试:

[root@10-10-88-192 network]# kubectl get node --show-labels
NAME STATUS ROLES AGE VERSION LABELS
10-10-88-170 Ready  none  47d v1.10.5-28+187e1312d40a02 beta.kubernetes.io/arch=amd64,beta.kubernetes.io/os=linux,kubernetes.io/hostname=10-10-88-170
10-10-88-192 Ready master 47d v1.10.5-28+187e1312d40a02 beta.kubernetes.io/arch=amd64,beta.kubernetes.io/os=linux,kubernetes.io/hostname=10-10-88-192,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
10-10-88-195 Ready  none  47d v1.10.5-28+187e1312d40a02 beta.kubernetes.io/arch=amd64,beta.kubernetes.io/os=linux,kubernetes.io/hostname=10-10-88-195
[root@10-10-88-192 network]#
[root@10-10-88-192 network]# kubectl label --overwrite node 10-10-88-170 host=node1node  10-10-88-170  labeled
[root@10-10-88-192 network]#
[root@10-10-88-192 network]# kubectl label --overwrite node 10-10-88-195 host=node2node  10-10-88-195  labeled
[root@10-10-88-192 network]#
[root@10-10-88-192 network]# kubectl get node --show-labels
NAME STATUS ROLES AGE VERSION LABELS
10-10-88-170 Ready  none  47d v1.10.5-28+187e1312d40a02 beta.kubernetes.io/arch=amd64,beta.kubernetes.io/os=linux,host=node1,kubernetes.io/hostname=10-10-88-170
10-10-88-192 Ready master 47d v1.10.5-28+187e1312d40a02 beta.kubernetes.io/arch=amd64,beta.kubernetes.io/os=linux,kubernetes.io/hostname=10-10-88-192,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
10-10-88-195 Ready  none  47d v1.10.5-28+187e1312d40a02 beta.kubernetes.io/arch=amd64,beta.kubernetes.io/os=linux,host=node2,kubernetes.io/hostname=10-10-88-195
[root@10-10-88-192 network]#

创建两个 Pod 并通过添加 nodeSelector 使其调度到同一个节点(host1)。

编辑 Pod 的 yaml 配置文件: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基于 yaml 文件创建 Pod: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可以看到两个 Pod 都按照预期调度到了 10-10-88-170 这个节点上面。

通过 IP a 命令可以看到在 Pod 的宿主机上多出来了 2 个 vethXXX 样式的网络接口:

[root@10-10-88-170 ~]# ip a
1: lo:  LOOPBACK,UP,LOWER_UP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qlen 1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inet 127.0.0.1/8 scope host lo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1/128 scope host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2: eth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qlen 1000
link/ether fa:35:b6:5e:ac:00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10.88.170/24 brd 10.10.88.255 scope global eth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f835:b6ff:fe5e:ac00/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3: eth2: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qlen 1000
link/ether fa:88:2a:44:2b:01 brd ff:ff:ff:ff:ff:ff
inet 172.16.130.164/24 brd 172.16.130.255 scope global eth2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f888:2aff:fe44:2b01/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4: docker0:  NO-CARRIER,BROADCAST,MULTICAST,UP  mtu 1500 qdisc noqueue state DOWN
link/ether 02:42:43:a1:fc:ad brd ff:ff:ff:ff:ff:ff
inet 172.17.0.1/16 scope global docker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5: flannel.1: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450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link/ether 0e:c4:2c:84:a5:ea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244.2.0/32 scope global flannel.1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cc4:2cff:fe84:a5ea/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6: cni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450 qdisc noqueue state UP qlen 1000
link/ether 0a:58:0a:f4:02:01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244.2.1/24 scope global cni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f0a0:7dff:feec:3ffd/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9: veth3a69de99@if3: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450 qdisc noqueue master cni0 state UP
link/ether 86:70:76:4f:de:2b brd ff:ff:ff:ff:ff:ff link-netnsid 2
inet6 fe80::8470:76ff:fe4f:de2b/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10: vethc8ca82e9@if3: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450 qdisc noqueue master cni0 state UP
link/ether 76:ad:89:ae:21:68 brd ff:ff:ff:ff:ff:ff link-netnsid 3
inet6 fe80::74ad:89ff:feae:2168/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39: veth786e1634@if3: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450 qdisc noqueue master cni0 state UP
link/ether 66:99:fe:30:d2:e1 brd ff:ff:ff:ff:ff:ff link-netnsid 4
inet6 fe80::6499:feff:fe30:d2e1/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40: vethef16d6b0@if3: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450 qdisc noqueue master cni0 state UP
link/ether c2:7f:73:93:85:fc brd ff:ff:ff:ff:ff:ff link-netnsid 5
inet6 fe80::c07f:73ff:fe93:85fc/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root@10-10-88-170 ~]#
[root@10-10-88-170 ~]# brctl show
bridge name bridge id STP enabled interfaces
cni0 8000.0a580af40201 no veth3a69de99
 veth786e1634
 vethc8ca82e9
 vethef16d6b0
docker0 8000.024243a1fcad no
[root@10-10-88-170 ~]#

此时两个 Pod 的网络连接如图所示:

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

网络包从 Container A 发送到 Container B 的过程如下:

1. 网络包从 busybox1 的 eth0 发出,并通过 vethef16d6b0 进入到 root netns(网络包从 vEth 的一端发送后另一端会立马收到)。

2. 网络包被传到网桥 cni0,网桥通过发送“who has this IP?”的 ARP 请求来发现网络包需要转发到的目的地(10.244.2.208)。

3. busybox2 回答到它有这个 IP,所以网桥知道应该把网络包转发到 veth786e1634(busybox2)。

4. 网络包到达 veth786e1634 接口,并通过 vEth 进入到 busybox2 的 netns,从而完成网络包从一个容器 busybox1 到另一个容器 busybox2 的过程。

对于以上流程有疑问的同学也可以自己动手验证一下结论,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 tcpdump 命令在各个网络接口上进行抓包验证,看网络包是如何经过网桥再由 veth pair 流转到另一个容器网络当中的。

容器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虚拟网络的发展,这也正是技术发展的趋势所在,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关于如何分析 Kubernetes 中的容器网络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正文完
 
丸趣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丸趣 2023-08-16发表,共计10178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除技术相关以外文章皆由网络搜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