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91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淄博淄川 玉石街铺龙口(王伟整理)
龙泉镇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物华天宝, 钟灵毓秀。先民勤劳勇敢, 不畏艰难, 百折不挠,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片古老而 神奇的土地上, 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谱写了一曲曲雄壮而华丽的乐章。龙泉玉石街和美丽歌谣是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体现了龙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金圈子,银台头,
玉石街,铺龙口;
天齐庙,万丈高,
家雀下蛋掉下来,
落不到中间就出飞了;
锅不生火锅自滚,
磨无人推磨自转;
北庄桥,桥上桥,
人从桥下走,
水从桥上流。
……
这是过去流传于龙泉一带的一首歌谣,它形象地描绘了过去龙泉古镇的富庶和美丽。
龙口南面的邻村圈子村非常富庶,遍地是金,台头村则遍地是银,也非常富有,而龙口庄更是富甲天下,用青石铺街。
行人沿街向北漫步,首先映入眼帘是万丈高的天齐庙,歌谣里的家雀下蛋掉下来,落不到中间就出飞了是说家雀下了蛋,从庙上面掉落下来,还没落到庙的中间,小鸟已经破壳而出,飞走了,极言天齐庙的高大。
过了天齐庙,有一座两边立有石狮子的高大的清孝节华牌坊;再往前就是错落有序的连五坝,皆因地势南高北低,龙口大街到了这里连续出现了五道斜坡,并且两边有五个平台,是商家的门面,所以名为连五坝。在龙西湖的东岸,还有一湍急的水流,水上有水打磨,即水力推动的石磨,当然就不用人力推动,真是——磨不推自转,当时的 水打磨每天能够磨面千余斤。
过去龙口村是淄川境内有名的富庶大村镇,也是一个商贸重镇,号称小苏州。龙口大集几经变迁,位置多次变动,据一些老年人讲,龙口西门外设过大集,小东门、北门、小南门也设过大集。解放后主要设置在龙口庄的玉石街上。再后来就是龙口大南门外,湖南路东龙二村场园处,龙二村农贸市场。集期也有变动,人们能够说上来的有农历四. 九,五. 十,三. 八,现在是三. 八为集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 六两个小集日。龙口大集是淄川地区最早的集贸市场之一。过去龙口大集的规模仅次于西关大集,因繁盛而享誉淄川大地。
龙口大集发展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是方圆数十里的文化贸易中心,据说有的商人从远方赶着骆驼来龙口集上做买卖,这也成为一大奇观,可见龙口大集的对外影响是非常大的。
龙口大集设有:粮食市. 山果市. 杂货市. 鞋帽市,毡帽市,日用陶瓷市,砂锅市,布匹服装市,家具市,家禽市,牲口市. 猪市. 青菜市……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每逢年集更是热闹,人群摩肩接踵,时有说书的,耍把式的,演木偶戏的,玩魔术的,拉洋片的,测字算命的,捏泥人的,卖糖瓜的,卖玻璃玩具的,卖鼓当的,卖陶艺口哨的、卖纸风车的,整个集市热闹非凡。那时物价也便宜,据说油面馍馍才两毛多一斤,小孩吹的鼓当一毛钱买三个,有句口头语:鼓当鼓当啪,一毛钱买仨。
龙口玉石街这里是一条集衣、食、住、行于一体的商贸文化街,龙泉地区的陶瓷、煤炭、毡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家云集此地,龙口大集也更加繁荣。显然玉石街铺龙口的美妙歌谣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龙口玉石街位于村中央,平整宽阔的玉石街从两个南城门而入并汇合,穿越村庄后,从北城门而出。过去龙口玉石街一直是龙泉古镇的商贸、文化中心。当时的玉石街到处店铺相连,字幡招展,可谓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生意兴隆、歌舞升平的繁华热闹景象。龙口村的大户人家也大都住在这条街上,他们沿街建有高大的门楼,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里面大都是连着长长过道的三进院落,主院一般是四合院。再沿街往北,就是高高的龙口牌坊,牌坊前立有一对巨大的石狮子。在玉石街的后半段往西有一岔路,一直通向龙口村西城门。
龙口牌坊的来历(珍贵历史资料照片)
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个牌坊是明朝的一位皇帝(具体是那位皇帝,有待进一步考证)为龙口村的一位老太太立的。据说当时龙口村一户姓司的人家死了丈夫,妻子才十九岁,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这女子温顺善良、贞洁贤淑,从此未再嫁人,一人含辛茹苦地上侍公婆、下抚幼儿,并让儿子从小读书上进,以博得个好前程,孩子长大后果然考取了功名,并做了官。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感念这位官员的母亲仁孝贤良的品行,亲赐老太太四个字清孝节华,并颁布圣旨为老太太立了这座牌坊。龙口牌坊为石牌坊,有三个门洞,三个门洞中间大两侧小,玉石街从三个门洞穿过,牌坊朝北一面的上边刻有圣旨二字,朝南一面的上边刻有皇帝的赐字清孝节华,下面还立有一对巨大的石狮子。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去从明朝一直到清朝,除了结婚坐轿的新媳妇外,无论你是厚禄高官还是平头百姓,打此牌坊经过时,一律都落轿下马,步行过去。甚至到了民国和解放初期,村里的人们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坐轿的和骑自行车的人经过牌坊时,都要自觉下来步行过去。
淄川民营煤矿早期开办人
张平三,本名张子佩,而张子佩这个名字,在淄博地区鲜为人知,但一提起张平三,则几乎妇孺皆晓。张子佩,字华田,乳名平,行三,人们习惯叫他张平三。淄川区龙泉镇渭头河人,生于清同治四年(公元 1865 年),卒于民国六年(公元 1917 年)。张平三出身贫农,半生坎坷。青年时因家贫下过山西,回来后与人合伙做份子井(规模很小的煤井)维持生活,然后又自己做井。因资金短缺,无力维持而自杀过。由于他经历奇特,留下了不少传闻。
开始张平三在渭头河西山做北架子井,接着又做了红透顶井,都没有出炭。积蓄花光了,新欠外债已无法偿还,穷到赊半斤饼充饥都办不到的地步。有一次,他到一个饭摊去赊半斤饼,吓得摊主说:我做这点小买卖没有本钱,要吃你到别的摊子上去赊吧!饭摊主把他拒之门外。张平三打了两口井都未出炭,还要继续挖下去,又在杨家园开土打井。由于他做井光赔本,外边对他的闲话很多,家产早已荡然无存,但他仍坚持要干。家里人看他碰了南墙也不回头,就和他吵架,逼他罢手。他既不愿这样下去,又想不出法子摆脱当前困境。生活的艰难,愿望不能实现,周围的冷嘲热讽,家人的白眼吵闹,债台高筑,举借无门,出炭无日,逼得他跑到杨家园去跳了井。当时,正是秋后,庄稼人把不要的玉米秸、高梁秸扔到井里,所以他跳下去没有摔死,被人救了出来。后仍不死心,继续在北架子井打下去。工钱付不出,只好再厚着脸皮借,这时已无人敢借钱给他。他本家的张子树问他:你的井打到哪里了? 他说:雇工的工钱是每人每天一吊钱,还需要一百五十吊。张子树给他出面借了三百六十吊钱,只花了一百吊,北架子井就出炭了(一说此时恰巧一黑狗掉进张平三做的井里,路人下井救狗,发现狗扒出了炭。此人告之于张,张从此发了煤炭财)。自此他以北架子井出的煤作本钱,又做了龙口油坊后井、南门外井、大奎山青石板井,光在淄川矿区做的井就占地一万余亩,成为当时民营煤矿大户,在淄博至今仍传有北有王怀祺,南有张平三的说法。张平三做井出了名,被博山的肖应春请了去,在博山秋谷冯八峪开办了大成煤矿和安上、后峪义和煤矿,两矿占地七千余亩。为了站稳脚跟,也为了应付敲诈勒索、互相吞并及意外事故,他特将博山地方势力石金声(清朝进士,作过道台)请出作后台,给石加入了好汉股份,另外还送给清朝进士、做过县官的张焕宸一所靠街房子。从此张平三有了靠山,在博山就能顺利经营了。光绪年间,德国人借口曹州教案出兵青岛,强迫清政府签定《胶澳租借条约》和《华德矿务章程》,强占淄川矿区并在洪山建矿,以后又沿白塔经奎山、龙口北至胶济路划了一条红线,红线以西为德国人的范围,不准中国人在红线以内做井开矿,张子佩的矿界移到红线以东变小了。
张平三的父亲家里很穷,其父去世后,没钱打坟,就在梨沟一块山地的堰根抠了土达墓,用薄材裹着尸体葬于此。后来,张平三发迹后,有钱有势,找风水先生择了茔地,准备把他父亲迁走。挖开土达墓,一看他父亲全部用金黄色的楠木缠身,其实是人们惯叫的赭果赭条黄色的根缠绕。这不是金丝缠身吗。回想发迹的缘故,这里才是风水宝地。
民国六年,张平三去世,为他出面应官兼教子读书的大先生王廷光(清秀才)取代了他在大成的地位,担任总办,通过矿政委员会又把后池、李家两地矿权人改为王廷光,从此张的矿权逐渐由王代替。
据淄川龙泉镇老人讲述,张子佩一生娶了十三位夫人,养育两个儿子,大儿子张于润,小儿子张于汉。
据张氏民国 19 年修订族谱记载;他做煤井挣钱后,乐善好施,救济乡民,相邻有事相求,有求必应,同时也为了煤炭运输方便,先后在 1890 年至 1896 年,联合当地乡绅商户先后在淄川渭头河村修铺石路 3500 尺。独资修建淄川龙泉乡台头村南至龙口村南门外铺石路 1000 尺;由龙口村北门外平津桥至麓村庄南门外修铺石路 10000 尺;【文革以前在麓村山路旁有碑文记载】由奎山庄东门至青石板修铺石路 1000 尺,在大奎山祖师庙筹建义学 20 余间,修建泰山财神庙,大奎山十大夫财神庙。1909-1917 年任南大成煤矿公司经理期间所修,博山倒流河至五龙桥修铺石路 8000 尺;由担山桥至秋谷南头铺路 2000 尺、后峪庄至香礳桥西首 3000 尺。张氏族谱最后介绍,张子佩除修路以外还做了许多善事,善事之多无法用笔墨述之。
歌谣里说的玉石街,就是现在村中央的一条古老的青石街,它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全部是由方方正正的大块青石整整齐齐地按照一定的规律铺成的。时间久了,青石由于被岁月的风雨侵蚀和几代人的穿梭磨砺,已变得十分光滑,颇有玉的温润,更加透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和幽幽古韵。说到龙口玉石街不得不提及张平三其人。据传:龙口玉石街首先是由张平三出资修建的。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张平三所修的玉石街其实是一条大道,起点在渭头河,终点是淄川西关大集,沿途遇水架桥,全长 25 华里有余,途径龙口,即现在的淄川区龙泉镇。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现在的玉石街除了龙口这一段保存的比较完整外,台头、渭一只是残存了一部分路段,而其它地方的青石路早已被毁坏贻尽,不见了当年的踪迹。
今天的玉石街退去了昨日的繁华,留下了一百多年的美丽故事和人文积淀,更显古韵幽幽。龙泉镇要对玉石街进行保护性开发,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怎样才能挖掘好玉石街的亮点,保留住玉石街的魂,彰显玉石街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历史与现实找到一个适当的契合点,让古老的玉石街能得到新时代阳光的沐浴,散发出新的活力,并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确实值得好好研究和斟酌,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龙口人共同的责任。
古风·咏龙口玉石街
古街赫赫传名远,如今踏上好清幽。
青石板上辙印深,老屋顶端灰瓦留。
八十老驱门前站,细说玉石铺龙口。
清代商户捐资建,民国平三曾续修。
起自南门通北门,一直铺到淄城头。
别看如今甚冷清,那时车马如水流。
运煤运货运大缸,青石磨得光溜溜。
两旁店铺密密排,百业兴旺商贾稠。
淄城南边繁华地,县志上边写春秋。
辙印条条记辉煌,玉石美名有来由。
听罢细述深震撼,边行边思慢悠悠。
世事变迁不可挡,何去何从令人愁。
古迹如何长留世,说与众人共献谋。
历史上的龙泉 随民族兴衰繁衍
先辈垦荒农桑为主 挖煤制陶做毡纺棉
祛湿御寒龙泉毡帽 最受江南客户喜欢
清末朝庭腐败无能 列强侵略丧国辱权
水深火热生灵涂炭 德日强盗罪恶滔天
为求解放出生入死 壮烈牺牲多少儿男
响井堰边追忆烈士 天台山上缅怀李干
你再看那矾场劈山 有条龙沟南北蜿蜒
那是一段铁路留痕 篆刻矿业起步的艰险
一九二四年动工开凿 开路架桥铺设专线
乌金滚滚走出深谷 煤炭市面叫响淄川
六十年代开办客运 解决矿工徒步之难
资源枯竭轻轨拆除 一段历史载入档案
青石铺路通般阳 商贾芸集人烟稠
和庄出土青莲尊 北齐陶艺凭考究
民间传咏唱富庶 文化灿烂史书留
当你走近龙泉 去寻觅制陶渊源
从北齐溯到明末 渭头河窑业连片
一部电视剧窑神 瞬间拍摄千年
镜头重现了原始 牲口拉动着石碾
巧手塑造了形态 泥土煅烧出经典
折射古人的求索 再现过去的辛酸
剧中陶瓷匠人 爱上心中红颜
只因封建阻隔 月老红线难牵
把爱塑作陶俑 双双飞入火焰
朝代兴衰繁荣 陶艺世代相传
解放人民翻身 华夏挺直腰杆
难忘大炼钢铁 浮夸害人不浅
制陶机械作业 产量数倍翻番
最火此地大缸 销往塞北江南
盛满五谷丰登 富了农家小院
更有豪丽尔洁具 青睐饭店宾馆
出口走向五州 外宾翘指称赞
当你走近龙泉 感受时代震撼
社会文明进步 各业全面发展
大水泥料仓磅礴日出 熟料塔英姿高耸云端
地域建材电子玻璃化工 远销日美 跨海扬帆
当你走近龙泉 去欣赏叠彩山川
虽无名山高寺 确有遍地资源
熟石山青石山 不是 就是炭
东青龙群山凝黛 西卧虎层岭梯田
增福峪流水弹琴 凤凰翅景色悠然
山麓间楼群错落 般河畔遍布清泉
湖南省道贯穿南北 百业兴旺富庶民安
晴日时有隆隆雷鸣 那是礼炮唤醒群山
看那亘古陶土料石 乖乖服从工人调遣
粉碎积压煅烧出炉 优质建材品种齐全
装点时代高楼大厦 众多名牌炫耀龙泉
当你走近龙泉 看那成片的饭店
休闲餐饮旅游 组合形成亮点
绿树丛林飘彩旗 草亭竹廊有洞天
天宝峰壁食山珍 天晴弯里品芝兰
苹果园里景色美 福禄山庄鹿肉鲜
席座举杯瓜棚下 举目旷野秀可餐
农家饮食多特色 花样朴实诱人馋
柴鸡河虾野韭菜 兔肉地皮柴鸡蛋
菜肴原料多绿色 炒炖煎炸加凉拌
村姑亮出绝手活 味道胜过吃海鲜
多少宾客带家口 驱车来此找悠闲
登山攀崖揽风光 涉水闲逛蟠桃圆
孩童顽皮捉蟋蟀 恋人漫步般河畔
瓜果飘香任君尝 释放情感最浪漫
喧嚣烦恼去无踪 流连忘返神盈然
春天踏青赏桃花 酷夏避暑游龙潭
金秋漫山看红叶 隆冬溜冰赏奇观
画家来此泼青墨 文人举笔写灵感
当你走近龙泉 看看村庄容颜
楼房别致属圈子 综合配套水电暖
电话宽带通全球 新型家电样样全
街道宽阔路灯亮 村内公园景幽然
吃穿住行奔小康 城市化进程是样板
志士仁人捐善款 绿化开发天台山
恢复民俗办庙会 届时去逛奇好看
四庄八村聚香客 载歌载舞祈丰年
当你走近龙泉 会找到创业的乐园
民风淳朴人和善 投资环境宜发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方人作为会名响宇寰
走近龙泉 融入龙泉 尽情书写壮丽的诗篇
在龙口大街沿街墙面上镶嵌着的一块石碑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淄川邑边,率倾侧,少坦途,而龙泉镇尤其衢通,南北往来甚多。旧有石坝数处,久而倾圮,行者每苦之。诸善士依山近石便咄嗟立办,因修补之后增益之,于是称康庄。庆其乐,其易成,也是以记之:天乙堂 1 千;诚济堂 1 千;通顺河 1 千;吉顺堂 1 千;张洪思 5 千;司延尊 8 千……以上共计得钱六十九千七百文——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巧月立。笔者之所以费尽周折抄来这段碑文,其用心有二:一是要说明当年张平三修路的花费很大,只修补了一下村内大街的连五坝就用钱六十九千七百文,更何况是一条 20 余华里的青石路!二是从这段碑文中足可以看到当年的龙口是何等的繁华,仅仅一个村镇之内就有带字号的店铺 4 家以上,更有那出资 8 千文的大户司姓人家。老街的南端还保留着一块石碑,刻于民国十五年(公元 1926 年),碑文清晰可辨,碑名为《白衣神祠重新建筑并塑神像碑记》,但其中所记载的白衣神祠却已荡然无存。这又是玉石街当年繁盛的一个明证。
白衣神祠重新建筑并塑神像碑记
南海波平,紫竹现既空之色;西湖月朗,白莲闻入妙之香。说法现身,一尘不染,随缘度世,万象全归。白衣大士,由来久矣,吾巷两首旧有白衣庙,创造何年,重修几度,历时最久,随善无征。然而宝树婆娑,殷仲文同兹兴叹,沧桑变幻王方平也,自惊心,鹦鹉笼开,一片之斜阳欲堕;鸳鸯瓦解,三秋之蔓草成堆。加以狂童之狂,使法相庄严等于狂澜既倒。幸而大士之念众生妄诞,犹是大度能容。于是,一乡善士共议重修。七月良辰,从事改做,高广悉如旧制,无须给孤园之布施,规模非出新裁,近取关圣祠为标准。想当年车停门下故址,叹逼近街心,赖比邻地,捐阶前新祠,齐等墙角,以视寺开宜寿。包信令是叚晖宅舍,永兴许询交爱禅侣。地之广狭虽异,心之慈悲则同;行见觉路宏开,金原布地。若问迷津安度,佛即在心尔,乃满月摹形,慈云渲色,宛降鸾軿。恍依狮座成珠颗,果然一串牟尼,写出金容定是,三生迦葉龙旌,系九子之铃。问谁家释迦,旦送鸽影,分八功之水。愿众生彼岸同登,例应记叙,藉志岁年。仆以白发属文,等张草圣之闲事;人愿青珉寿世,待李北海之钜题。
里人 张良弼 撰文 李芳棠 书丹首事人 张良弼 苏殿英 孙惟立 张新萃 张良灼 张洪玉
中华民国拾五年岁次丙寅八月上浣穀旦立
龙口最古老的道路
北起淄川古城 (般阳县城) 的南关桥(位于般阳河上。现淄川区公安分局西门外路,向南即到),过城三村,绕今城南镇公孙庄向东至今淄城东路南端路口,再向南走今麓村劳教所西侧翻越麓村山,遥望麓村北门遗址,向南穿过该庄即到南门(门已毁)。此路为龙口方向进入淄川城的必经之路。
过去麓村庄四面都有石头围墙、城门,居民全住在城内,东西南北各有一门方便出行。村庄的南、东两面有天然护城河——般阳河; 向北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唯有西面为低山脉,有小道相通,虽不便于防守,却有利于退却隐蔽。南门内过去有泉水出露,能为南来北往的客人提供水源,今已干涸,遗址无从访得。南门外过去是小石板桥,桥西侧有入河的台阶。今桥系在原桥址处重建,比旧桥亦宽亦高,由水泥混凝土浇制而造。
从麓村南门向南可到尚庄; 向麓村东南方向,沿南园自然村 (现行政山属麓村) 西侧至淄川区供暖站 (龙泉电厂) 西侧,向南跨过铁路线(洪山——龙泉矿铁路线)。再向南走即到古龙口庄北门(为三合土夯筑而成的拱形门,高而阔,古代的车马通行无阻。今门已毁,遗址可辨)。从龙口北门向西可到达西庄(和庄)。
从龙口北门进,东门出,走今龙泉大集(属今龙二村),爬过龙二村的槐树山,就到折河口(因青龙河道在此由南北走向受此山阻隔转而向西近似垂直弯折而得名)。沿河滩向南过黄岭根村到达龙湾峪村,从该村向东依次经西坡地村、中坡地村、东坡地村到达西河古村。从龙湾峪村向南折而向东可达马家庄,再向东到翟家崖、张庄村,从马家庄向南依次可达北平村、南平村、瑶峪村。
从龙口北门到龙口南门的路,不止一条,也没有一条是直的。但北庄桥(全部由青石垒砌而成,东西走向,桥两边有石栏杆、石柱、倚石等附属建筑,其上多处有凸形石刻,依稀能辨。民谚说: 金圈子,银台头,铺石路,铺龙口,北庄桥,桥上桥。是必经之地。从北庄桥往南走名为大街的街道,过五联坝,即到南门(门已毁,遗迹难辨。南门外为今龙泉矿属居住地),此路段是古龙口大集。
从龙口南门向西再偏南,下皂荚树崖,进台头村,过石桥,走土门道 (两村间有高大土岭横亘东西,阻断南北交通,遂在岭下打隧道以通南北,隧道又不长,似门,俗称土门,百年前毁) 到圈子村。从圈子向东南跨过石桥 (位于般阳河上,不知桥名,今已毁) 穿渭头河村经泉头村可达矾场村,再走万山村,向西南达博山县城或向东南达西河古村。从圈子村向南走熟石凳绕大岭可到大奎村,再下西到昆仑古镇。
从龙口南门向东再向东南即走今龙泉镇政府北侧和东侧,到老龙泉镇医院门口,走靠西的南北方向路,向南过石华桥(位于青龙河上,青石桥),经今龙泉变电站东墙根向南到今圈子银母池,向东南到东山,盘旋而上,路走向变为向南,走长岭山路,过猪食槽, 向南到西坡地村,向西南经中坡地村、东坡地村到达西河古村。
古官道为土石路,无路面,晴天崎岖难行, 雨天更是泥泞不通。
龙口庄很大,是大庄。包括(龙一龙二龙三龙四村庄)是现在龙泉镇各村庄的统称。龙泉地区有南北走向东山山脉青石结构,和西山熟石结构地貌组成。青石山熟石山之间山川蕴藏矿产资源煤炭,从古至今龙泉都是富饶之地。有龙则灵,灵秀的龙泉是两条腾飞的巨龙!
龙西湖周边四季景色似锦
春天,湖边的杨柳绿了,湖里的莲藕、水莲也绿了,一片生机勃勃;
夏天,湖里的荷花开了,堤坝上绿树成荫,蝉在阳光下长鸣;
秋天,湖水碧波荡漾,芦花随风飘荡,水鸭水鸟在湖里畅游,南飞的大雁从湖上飞过,真是长风万里送秋雁;
冬日天冷,水浅的湖面会结冰,雪后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西寺(又名涌泉寺)始建于唐朝,过去西寺庙宇恢宏,雕梁画栋,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各路菩萨像、十八罗汉像等一百多尊,可谓香火鼎盛。在西城门的左边有一巨石龙口中喷水而下,池水被那喷泉倾泻就像锅里的开水一样翻滚沸腾,因此才有了锅不生火锅自滚的说法。西寺的对面是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龙口大戏台,龙口戏台和其它地方的戏台不同,它是建在水上的戏台,戏台下建成桥洞的形式,龙头喷出的泉水形成溪流后就从这戏台下的桥洞流过,然后流出西城门,汇入般阳河。
村里的大户人家逢年过节或遇有喜事,经常请戏班来唱戏,请得最多的是鲜樱桃邓洪山的五音戏班。请戏的东家就坐在西寺上面看戏,寺内有钢丝与戏台相连,每当演到精彩处,东家就将赏钱包好了,用钢丝上的夹子夹住钱包,往下一推,那钱包就传到了戏台上,得了赏钱的演员就会更卖力地演唱。那时的鲜樱桃扮相俊美,常常吸引得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魂不守舍,戏演完了,还围着戏台不想走,只为了能看一眼卸了妆的鲜樱桃。那时戏台周围绿树成秀,溪水潺潺,由于戏台是建在流水的上面,戏班在这里唱戏时,那唱声就特别悠扬清脆,余音缭绕,大半个村都能听到。龙口戏台也因此被文人墨客赋予琴弹流水(倒念为水流弹琴)的雅称,并被书成匾额挂在戏台上面。
铺石路多少块青石
从渭头河到淄川城,多年来形成了一条长 25 华里,宽近 2 米的贸易之路,路面由方方正正的大块青石板整齐铺就,是远近闻名的铺石路。
其中经过龙口庄里的一段被形象的叫做玉石街。
这条路路过尚庄后在麓村北要翻过一坐小山岗。
这条路,不知承载了多少汗水流年与历史沧桑!
现在,石板路上车轱辘压碾出的一条深深的沟痕仍清晰可见。
有人好奇心胜,要数数从渭头河到淄川城这条舗石路一共舗了多少块青石板。
几个人各数一段,数一遍不准,再数一遍。前后数了数月,才得出个准确数:一共 37870 块!
留住玉石街就是留住乡愁
乡愁,是孩童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炊烟袅袅里的一片瓦屋,是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走在玉石街这条斑驳的百年古道上,似乎能感受到木轮滚滚,骡马嘶鸣,一群身着青衫布衣的人,将陶瓷的温热和煤炭的光芒,运向远方。一条老街,将一个古老村镇的华丽旧梦,留在青石板上的磨痕中。这是历史生动亮丽的镌刻,看到它们,就能将时光拽回百年前。我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留住玉石街,就是留住一段历史,一段乡愁。
出了北门,就是北庄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流传了千百年。即便是在玉石街已经失去了昨日辉煌的今天,仍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天南地北的龙泉人在吟唱这段歌谣时,自然会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渭头河一段保存完好的玉石街路
渭头河一段保存完好的玉石街路面
丸趣 TV 网 –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