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5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01
有人说: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就多了一点,三个朋友未免太多了。
似乎,这样的观点,有些极端。毕竟人是群居动物,需要走入群体,才能获得利益,生活才会快乐。
如果我们只有一个朋友,那么大多数的时候,只能是一个人独自走路。禹禹独行,身边只有影子陪伴,不管怎么看,都显得特别孤独。
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一种人,步入中年之后,一个朋友都没有。
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上有老下有小,真的想找个依靠。你越要靠别人,越会寒心,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在自己的周围,建立几堵墙,把自己关起来。
如果你一个朋友都没有,那么多半是以下几种情况。
02
第一,无权无势的人,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很多人都羡慕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样的场景,想一想都很美好。
一个弹琴,一个听音,然后可以一起交流,几句话就可以说到心坎上。
据《警世通言》描述,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有一个很尴尬的细节:俞伯牙是晋国的大臣,官居要职。他拜访了楚王之后,乘船离开,一路上抚琴高歌,好不惬意。钟子期是一个樵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他顺着琴音而来,走到了船里,却不懂得拜见官员的礼数,只是轻轻作揖。
俞伯牙微微抬手,说了一句:免礼罢。
钟子期坐下来,俞伯牙有责怪的意思,因此不请他喝茶,也不问姓名。
直到钟子期谈论了琴音之后,俞伯牙才觉得自己失礼了,请仆人倒酒,两人对饮。
要是钟子期不懂琴音,结局又会怎样?
好的感情,一定是半斤八两的。如果你很穷,也没有能力和潜力,和谁交往,都不会受到欢迎。
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到中年,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多半是没有朋友的,因为别人对你嗤之以鼻,压根就不会正眼看你。你主动说话,别人觉得你在巴结他,会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态。
03
第二,不想合群的人,不喜欢私底下与人交流。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讲了这样一个观点:有一种人,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想说,到了私下里,就会掏心掏肺。聊天,都会看对方是谁。
常言道,不合适的人,就别交往了;不属于自己的伞,就别去躲雨了,宁愿淋雨走路。
总有一些人,不管公共场合还是私底下,都懒得与人交流。人多的地方,说话最容易被以讹传讹,人少的时候,谁都不能保证隔墙没有耳。
别人和你好的时候,无话不说,你的龌龊事,都会被他知道。当两个人闹掰了,他会把你的龌龊事当成谈资,狠狠地伤害你。想一想,结局很令人害怕。
即便是夫妻,一旦闹离婚了,就会互掐,把对方的缺点,使劲放大,把对方的污点,使劲抹黑。相比之下,朋友又算得了什么呢?
看透了合群的真相,就懒得合群了,久而久之,没有朋友就不足为奇了。
04
第三,漂泊他乡的人,和曾经的熟人都断联了。
为了生活,很多中年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走到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人打交道。
虽然,在他乡也会认识很多人,但总感觉有隔阂,不能成为真心的朋友。
老朋友没有来往了,新的朋友又没有找到,就会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站在人流里,越发孤独。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诸葛靓的人,他本是魏国人。因为父亲发动叛乱失败,然后投靠了东吴,当了大司马。
东吴被灭之后,他不愿意担任晋朝的官职。任何时候,他都是背对着洛阳而坐。他的心中,只有东吴。
有句老话说得好:富不还乡,穷不走亲。
一个人因为落魄而离开家乡,又因为致富了,不再回到家乡。怎么看都不符合常理。毕竟,衣锦还乡是一件喜事,也可以满足炫耀的心理。
现实却告诉我们,一个人漂泊太久,对家乡的感情就淡了,即便一辈子没有什么出息,也不想回了。
走自己的路,孤独里,也有诗和远方。朋友的事情,顺其自然。
05
第四,个性突出的人,走到哪里,都像一根刺。
哲学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说过:独立乃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即使我生活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我也要降低我的需求以取得独立。
人到中年,在本应该迎合别人的年纪,活成了一根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收敛自己的个性,想要和他交往的人,就会慢慢离开。
毕竟,没有人愿意和刺猬打交道。
既然所有的事情,都依靠自己,那么点头哈腰的动作,就显得特别多余。我又不求你,又何必高看你,这样的想法,一直占据着主位。人穷,也有骨气,不巴结富人;生活在底层,也有自己的快乐,不会觉得没有出息。
06
看过这样一段话:除非一个人躲进深山,住在孤岛,否则就没有办法不与人交往。即便是不合情的人,也要融入到某个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
很多人,把社交和交朋友混淆了,以为推杯换盏之间,就会遇到朋友,就能够有知己。其实不是这样的人,大部分的社交,都是逢场作戏,根本就不能遇到朋友。
你终究会明白,因为利益而来的人,又会因为利益消失而离开。不为利益而来的人,少之又少,如果遇到,倍加珍惜。
人到中年,有没有朋友,随缘就好。
强扭的瓜不甜,强求的缘伤心。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丸趣 TV 网 –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