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文构成要素具体是什么意思(构成要素是什么意思)

60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954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各位好,我是小川叔,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写作这件事,在分享之前我提前搜集了一些问题,所以我打算把一些提问和我今天的分享结合一下。

一、关于写作的一些提问

1. 什么样的码字才可以称之为写作?

对我来说,只要去写了,就是写作。

不论它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看的,不论它是讲明白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是只是单纯的发泄情绪。

写作最先面对的对象一定是自己。

写作最能衡量的一定是字数。

所以,写一篇有一定字数的,给自己看的东西,我认为就是写作了。

我在 2014 年和 2015 年出了三本书,这三本书大概的字数总和大概是 36 万字。

这三年期间我回复了将近两万封来信,里面包括了人生困惑、选择恐惧,也有一部分人问我,要如何才能把写作当成一个理想的事业。

这些来信回信我粗略测算了一下,大概超过 200 万字。

我在没有被编辑发觉能够写书之前,我有差不多七年的时间都在写爱情故事,期间也为了生计写采访稿子,那时候这两者每一年的数字大概是一半一半,五万字的爱情故事,最后发表的可能只有两千字,因为我是一个写故事超烂的人。

五万字的明星专访,他们会给我换来微薄的稿费,维持生计,充当我的零用钱。

我从三线杂志写到了一线杂志,从 5 块钱一本的地摊儿杂志,写到了 20 块一本的杂志,从不知名的 18 线艺人,写到了封面专访。从稿费千字 30,写到了千字 600,当我写过的杂志码起来超过我一半儿的身高之后,我决定不再写杂志了,我想把另外一半儿留给写书。

以上的这些我认为统统都是写作。

2. 写作的必要储备条件是什么?

我觉得最必要的条件是,你想写,而且你知道你为什么去写。

我从高中拿起笔第一次写漫画评论并且获得发表时开始,我差不多已经写了快 20 年,我之前从没有想过我会成为一个作家,我曾经的梦想是做一个漫画家,还是少女漫画家。

我家里至今都堆着很多没有来得及变成漫画故事的剧本。

写漫画评论,当年就是凭借一腔热情。因为我喜欢这个故事,所以我就要告诉编辑和读者,我为什么喜欢它。

当年是纸笔的时代,我是写读者来信的。

后来是混 BBS 的时代,我真的是用一指禅的打字方式去写一篇 8000 字的评论。

我至今没学过打字的指法,我所有的打字的指法速度都是当年写漫画评论逼出来的,因为那时候网吧上网是要钱的,人家一个小时都在玩游戏,聊 QQ,我在写漫画评论……

后来阴差阳错地,生活选择了我,我不得不选择了写字,因为经历了毕业后转行、我换了职业、换了城市,我发现我其实什么都不会,写字,是我唯一能做的。

所以现在至今我都回答不出,写作,对我来说的意义。

因为对我来说,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某一个时间阶段,它甚至还是我赖以生存的工具。

如果站在今天你让我回答写作对我来说是什么的话,我或许只能回答以下三点:

1. 写作对我来说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

它就像你日常的说话一样,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曾经一度在工作之后郁郁不得志,在急速成长裂变的过程里,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脚步。

那时候,我觉得愤怒、委屈、找不到人诉说,所以我最喜欢的表达方式就是,找一张白纸,给自己写一封信,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给自己安慰。

我也曾经在这张纸上写过很多骂人的脏话,对象是那些我在现实生活里不敢得罪的人你,写的是在那时那刻我不敢怼回去的那些话。我用写作这种近乎于阿 Q 的方式来抚慰我自己。

2. 写作是一项我在不断学习的生存工具,但不是唯一

曾经有一阶段我的职业是文字编辑,我为了讨生活在这个城市活下去,我每个月要看 12 部动画片,写一万字的动画评论,我为了能缴得起房租,我曾经一个月接过 14 篇稿子,都是那种不知名杂志上的破烂稿,那个阶段我其实挺痛恨写字,我甚至有一个阶段,打开一个 TXT 文本就想吐,但是我还必须强迫自己必须去写,因为不写就没饭吃。

后来我离开了那份工作之后,我的生活也依旧没有离开过写字,不论是写策划报告,写广告文案,到现在写年度和季度的计划以及给老板汇报方案。

我至今不敢说自己写的影视剧评论一定是最好的,我至今不敢说,我写的书评最走心,我至今不敢说我的应用文写作是过关的。

所以即便到现在,我觉得在写作这件事上我都是很多领域里的新人,都一直在战战巍巍地向前走。

3 写作逼着我打开了人生的许多其他的可能

因为写作这件事,所以我学会了如何做选题策划,学会了如何找到约稿信,如何和编辑沟通,如何在文字聊天的过程里找到重点。

因为写作这件事,我学会了如何配合图书编辑去整合,如何做好图书出版计划,如何帮助编辑起名字。

因为写作这件事,我学会了如何出版谈判,如何做商务合作,如何和广告商、邀请方去对接,我甚至还因此被倒逼出了一项演讲的新技能

我们每个人在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问起,你的初心是什么?

我想,或许我关于写作的初心,就是以上这些。

你最开始的出发点一定决定了,你可不可以坚持写下去。

为了情绪写?为了生存写?为了读者写?为了记录写?

哪怕是为了,我不也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写,这个可能性去试着写,这都是一种写。

所以,初心很重要。

有了初心,之后才会有各自不同的方法。

二、关于写作的一些方法

坦白说,以前我在没接触群里小伙伴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写作是不需要方法的。

因为我一直觉得大家都好歹经历过了初中高中的教育,写作文这件事大家都做过,包括写日记什么的,但后来有一些小伙伴把他们写的微信公众号,还有一些简书的文章给我看,我才发现,原来写作这件事还真的要讲究一些训练方法。

1. 先别扯那些没用的,请先用大实话,只说好一件事

好文章和烂文章最大的区别在于,好文章大部分是读完有得,烂文章大部分是在说废话。

那么可能会有人要问,怎么才能写出好文章?

很简单,请先用大实话,说一件事。

我曾经看过一位找我咨询的朋友,她是一家五百强企业的高管,做咨询的时候她问了很多关于写作的事,因为是见面咨询,我也在当场回答了一些,包括她如何做选题,如何做角度切入,以及如何寻找差异性等等。

咨询之后没多久,她在群里丢了一篇她最新写的稿子,其实题目听着很吸引眼球,可是点进去一看,坦白说,我看的云山雾罩的,居然没看懂,因为她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显得特别乱。

这里川叔要特别说两点提示

1. 不要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起标题上,比起标题吸引眼球,读完之后有所得更重要。

2. 不要动不动就学一些大 V 给自己原本不长的标题加上什么 123456,那除了会让你原本的文章更支离破碎之外,起不到任何良性的效果。

那么,到底要怎么写出一篇文章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没写之前你自己能不能概括出一句,我这次写的到底是啥?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出自己觉得牛逼的文章,其根本意义就在于,他写的时候连腹稿都不打,真的是上来就扯淡,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

这样好不好?

如果从写作的热情来说,是好的。

如果从写作的提升来说,不太好。

有什么东西你能提笔就写?

现实生活的流水账。越是你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越容易写。

如果你真的这样去做了也还好,可能你写出来的文章或许是这样的:

今天是周一,我起床晚了,出门的时候想着图方便,扫个共享单车吧,结果到小区门口一看,好么!这可真是萝卜开会啦!有小蓝车,小黄车,小橙车,还有小绿车,以及莫名其妙的小花车,你看它们一个个的,有的横着,有的躺着,有的趴着,诶!怎么还有靠墙站着的?

本来对于选择恐惧症的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好大的难题了,听说支付宝已经一统大半个共享单车的江湖了,索性放弃原来的摩拜单车,我搞一个别的车玩玩吧!

但是我真是图样图森破了,原来很多共享单车虽然看似被支付宝收编,但是有一些依旧倔强的要求必须缴纳押金啊!搞什么啊!

好不容易扫个小黄车还告诉我必须交上 99,哼!本来打算嘚瑟尝个鲜,结果已经搞到快迟到了,最后还是只能维持原判,乖乖滴扫了摩拜单车。

看来这共享单车能一键共享的路,还有点遥远。

所以,大家可以看看,这么一篇像流水账一样的小短文,其实从头到尾就在说一件事,周一早晨打算骑车,本来想尝鲜换个其他的车,但是发现不太好用,最后总结一句,共享单车想一个平台共享,还有点远。

这其实就是从小学到初中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一个基本套路。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总结了一句什么中心思想。

这个简单的公式套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有点走样,什么走样呢?

有本来打算写这个事儿,但是写着写着觉得太无聊,自己加了一段戏,比如你原本打算写共享单车的事儿,但觉得开了头之后你觉得共享单车有什么意思,于是想起了前几天有人困在电梯里的事儿,你把这件事挪到自己身上来,于是前面加了一段你被困电梯一小时,中间的各种心路历程巴拉巴拉的,最后结尾回到了骑车这件事,这种就是为了增色,写的用力过猛,最后造成配料太足,反而抢戏。

说好的是韭菜炒鸡蛋,结果鸡蛋放了一盆,韭菜放了一根,最后谁能看出这是韭菜炒鸡蛋?这就变成了摊鸡蛋饼。

写文章这件事切勿求大、求怪,如果对自己的功底没太多把握,不妨先从写好一件事开始。

至于这件事要如何写的有趣,不一定需要增加枝枝蔓蔓的其他情节,你可以加入你的一些心情描写,语言和词汇的丰富等等,它们这些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不会特别抢戏。

包括如果为了风格有趣,也可以尝试一些口语化的写作,或者引入一些方言化的写作,都是很好玩点缀效果,但切记主体不要过多跑偏。

大部分人写文章失败,不好读,也不好看,是因为在写的时候思绪太多,没有集中精神。

很多文章,尤其是短文,其实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心思想。

虽然近几年大家好像都流行写散文,想到哪写到哪,但是这和有中心思想这件事并不矛盾,因为你打算写文章之前,你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今天想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儿?

你能回答这个提问,往往这篇文章都不会离题太远。

文章一定是先有根本,才有角度和写作方法。

但如今很多人写文章前都不是在琢磨自己要说的事儿,而是费力在我要如何让人看到,让人感兴趣,我要如何写爆文。

我觉得,先做好基础,再做提升,一步一步来,才是一个根本。

尤其是一些以标题党为风格的文章,作者可能花了太多的心思在标题上,但其实根本没想好这个文章要说什么,就匆忙下笔,为了写文章而写,为了爆而爆,最后往往是写三百字就停滞不前,痛苦不已,我始终不认为这是一个良性的写作方法。

比如,最近欢乐颂比较火,川叔想贴个热点,写一篇《为什么小包总能战胜奇点,因为颜值高嘛!》这个文章花的心思都在标题上,你问我,怎么去证实这个题目,我感觉我除了能贴图之外,好像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方法。

标题可以后改,但文章的逻辑和结构一定要扎实,这些才是文章的根本。

此外,还有一些作者很强调写干货,又不想简单搬运知识,引经据典,也不想太过于烧脑,用力思考,还做了什么日更的誓言,最后很容易变成自己挖坑自己跳的局面。

干货文,其实更讲究逻辑,像个议论文一样是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过程。

很多人都喜欢看升职加薪的故事,于是有人就迎合这样的潮流写出《这 5 个职场加薪的思维方式,你知道几个》,但其实他自己开始下笔之前,都没想好,到底是哪五件。

只有一个抢眼球的标题,这不是写文章的出发点,往往这种文章硬着头皮去写,最后就是假大空的,或者人云亦云的行文方式,搬出来几个大 V 曾经说过的几句话,用来死撑自己看起来站不住脚的分论点。

所以,我们说写作,热情首先最重要,其次是不怕拙。

朴实的东西往往真诚,就保有你现在最朴实的状态,用大白话去写,先从小事开始写都没有关系,但切记不要被噱头、花哨的东西迷失了眼睛,以为写作只是靠这些小技巧和手段就能得到认可,读者并不傻,你自己也一样,如果你的文章写出来,自己都不乐意读,看不下去,你觉得谁还能真心的过来给你点个赞呢?

别怕露怯,别怕写不好,最怕的是藏着你的怯,假装镇定,学着高大上和十万+的假招子当做速成的真谛,那才是最可怕的。

2. 写东西,素材从哪来?

首先,川叔是观点派的,所谓观点派就是凡事我们打算写文章的时候,我都要问,你的观点是什么?

比如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叫做《择天记》,你说你要写,我一定会问,你的观点是什么?

如果你的观点是,我觉得拍的好,鹿晗特别帅,我是他的粉丝,那这个就是你的态度。

如果你的观点是,我觉得拍的烂,我看过原作,觉得电视剧注水太多,那这也是你的态度。

提笔写之前最怕的是骑墙,模棱两可没有观点,这样你写出来的一定可能是自己写完都不乐意看的注水文。

那么,如何保持日更也好,持续产出也好?

这其实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输入。

或许你会说,那输入是不是就是看书啊!

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呢?生活是需要体验的,看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我们来说,观察是提升你对周遭事物的敏锐性。

做地铁的时候,你看到座位上坐着谁?他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颜色的裤子,你觉得他从哪里来?你猜他有什么样的故事?你听他接电话,你能脑补一个系列的故事出来么?

观察是想象力的来源,和写作的原动力。

今天你有没有关注气象预报,说下午回下雨,这是入夏之后的第一场雨么?在这样一个 520 才过完的日子里,你还记得去年的五月有没有下雨?你和谁在一起?那时候你的怎样?是开心还是难过?

川叔始终认为,读书,不一定非要是干货。

我最爱读的其实是文学作品和推理小说,尤其是文学作品,作者用词精准到你想立刻就模仿,那就是我们对写作最大的热爱。

因为作者这个职业,其实就是把别人内心里想说但是说不出的东西,精准地写出来。

如果你和我一样都没有这样的天赋,那你只能去多看,多看别人怎么写的,之后模仿着去用。

这里我推荐一本最近才读完的小说石田衣良的《孤独小说家》,写的特别棒。

我少年时代也迷恋过很多写作用词很华丽的作者,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有的人逐渐被忘记,甚至过了那个狂热之后还生出了一些厌恶,比如安妮宝贝。

当年我和很多文艺青年一样喜欢在博客里用她常用词语,比如决绝、隐忍。

而如今,穿棉布裙子,留一头海藻一样的头发,会被人告知你这样很蠢逼。更不要说,做一个银镯男子,需要多大的勇气了。

仅存的几位从小一直喜欢至今的作者,其中一位就是三毛。

她很少使用生僻的词语,甚至都没有什么华丽的局势,她就是用最简单的词句组合,却能总在一个时间点上扣响我的心门。

因此我下面分享的这个方法,就来自于三毛教我的。

3. 场景化写作,让你的文章有温度、有记忆

三毛有一篇文章叫做《不死鸟》,这篇文章我记了整整二十年忘不掉,你说它用了多华丽的词语么?没有。

就是很平淡的写作方式,故事的开头是杂志约稿的一个提问,问三毛说,如果有一天你的寿命只剩下三个月,你会怎么办?荷西看到之后也问她,你会做什么呢?

当时三毛正在和面,打算给他包饺子,她用沾满了白面的手,摸了摸他的头发说,傻瓜,我怎么会死呢?我还要给你包饺子呢。

荷西听完这句半天没说话,只是默默地从身后抱住了她。

为什么这个文章我记的这么清楚?因为这个文字有场景。

所以我们说,好文章总会给你留下点什么,如果是议论文、干货文、留下的或许是观点、方法,如果就是一篇散文或者故事,留下的或许就是对白或者场景。

以前我写爱情故事,很多故事的发想,往往是从一句对白开始的,三千字的小说,讲述男女主人公如何相遇如何分开,其实都是为了那一句一开始就打动我的对白做的铺陈。

对白的力量往往是动人,可以钻进人心里。

比如最近上映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大结局的时候爸爸眼含热泪说了一句,你是我的骄傲!这句对白让很多人在电影院都哭成狗。

但对白往往也是弱的,因为很多对白离开场景之后都会显得平庸。

所以场景,才是一篇文章里负责温暖的那部分。

那么场景化写作要注意什么呢?

写作,其实就是用语言把你看到过或者想过的画面去还原。

什么样的画面你去描述的时候不费力?读者也有类似经历的时候。

所以,场景化写作最容易的,就是抓住大家都有过的共同经历,在这个点上去下功夫,往往你收到的反馈是最大化的。

但不是说,大家没有过经历的,你不能动人,可能那样的场景就需要你花更多的笔墨去描述。

比如刚刚川叔提到的三毛的那个片段,你不用写当天是阳光,室内的摆设,外面是下雨还是晴天,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包饺子的场景大家都经历过,厨房大家都知道,一个家的样子每个人都能想象。

所以当你抽取的是大家都经历过的经验,你花费的笔墨就少,读者需要融入和想象的时间就短,一下击中别人的几率才会高。

比如举一个川叔自己的例子。

小川叔是一个挣扎的失败边缘的北漂,尤其是在前几年,面对未知的前路,面对家里欠下的十万元外债,双重夹击之下,我一直的这么大的城市里浮浮沉沉,每次都是憋一口气下沉,又努力爬上来露出头喘息一下。

或许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像我一样家庭出身不好,毕业的时候欠了一屁股债。所以我如果一直描述我家是如何欠钱的,我是如何还钱的,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距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

所以,我很多文章都会弱化这个方向,把它作为背景,而是把我们去一个城市漂泊,面对未知的城市,和前途未卜的将来,自己内心里的迷茫,面对不得不将就的现实,自己内心里的小小不甘心,面对老板的训斥,同事的排挤,自己内心里的苦恼和斗争。

因为欠债是我的个人体验,但是漂泊、迷茫、不甘心,则是很多经历过毕业洗礼的人,内心里的共性感受。

所以,选择共性的感受,是场景化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你需要描写一个动作画面,这个画面里最好是有颜色,或者是有行为描述的。

比如三毛的这个场景里面,沾满了面粉的手是白色的,摸了摸荷西的头发,其实很容易想起摸头杀。

再比如,川叔在自己的书里写过这样的一个场景。

我记得我收到第一笔两万的时候,很激动,把所有的钱从银行拿出来,柜员小姐还给了我一个牛皮纸袋,我一路上把手放在书包里,一直捏着那个纸袋,恨不得攥出水来!

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钱拿出来,之后一张一张铺到桌子上,两万块钱铺在上面薄薄的一层,我整个人趴在钱上面,突然有了一种感动……

这种感动我形容不出来,这种无法言语表述的东西在后来我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变成了激动,变成了那句哆哆嗦嗦的妈!我……我……我成了万元户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场景化的描写。

我们常说写作要走心,其实走的不一定是心,而很可能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瞬间,这个瞬间是具有画面感的,是可视的,你用语言去描述的是一个画面,当这个画面被读者吸收之后,你的文字就会变得鲜活起来,拥有了温度。

4. 主题化写作,倒逼出你的逻辑

我们大部分人写作目前都是碎片化的,很容易想到什么写什么,这会引发你写作的热情,但不一定会提升你的写作水平。

没有任何一门技术,是没有痛苦就能提升的。

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内心希望成长的意愿。

当你的水平跟不上你的眼界的时候,你的痛苦或许就来了。

当你看到某某某怎么写的就那么好?自己怎么写的就那么差的时候,痛苦就会产生。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不妨做两件事

1. 利用平台的反馈,为自己寻找灵感的出路。

2. 缩小你的写作范围,让自己尝试精进。

川叔之前就说过,建议大家不要贸贸然去开公众号,你可以开,但是当你的公众号没有形成固定风格的时候,你还需要有一个外界的窗口让人认识你。

所以不要局限在微信公众号里,它只是一个封闭的平台,你获得不了更多的回馈。

你要走到公众平台上去,比如今日头条,比如简书,比如豆瓣。

这里面你才能催生出自己社区交往的能力,毕竟大 V 推荐是可以给你带来流量的,更主要的是读者的互动和意见,对你来说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为读者服务,产生更好的阅读体验呢?

单篇阅读的文字质量固然重要,单一主题范围的其实更容易产生印象标签。

我们很多朋友很容易今天写一个时间管理,明天写一个育儿心经,后天点评一下偶像剧。

这样做不是不可以,关键是在社交平台上你总需要学会做减法。

你要通过做减法找到自己的标签差异性,确定了这个再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去强化这个印象。

小川叔的平台标签是职场,但你说我在职场我谈不谈恋爱?我有没有家庭生活?我看不看电影?这些当然都有,但是为什么我不写?

因为这些会冲淡掉原本建立起来的职场标签。

一定会有人质疑说,那这样不就不鲜活了么?

大家还是希望看到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标签或者教科书一样的东西吧?

不,你错了,大家是希望看到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一个路人。

今天写一篇妈妈经,明天写一篇时间管理,后天写一篇旅游,这些其实就是路人的生活。

那些路人干嘛要看这样的文章呢?即便她会因为你的一篇时间管理文章看到你,如果你没有其他内容,她也会取关你,因为她觉得,你没比她强多少。

我们的文章其实就是我们的视角,它代表了你每天更多时间在关注什么,你在看什么!

你关注的越集中,其实就已经在表示你和别人不一样了,当别人都在胡吃海塞讨论八卦的时候,你能每天拿出一小时去看时间管理,去输出关于时间管理的心得和体会,那你就是不一样的人。

所以文章输出的意义就是别人看待你的视角。

把你碎片化的文章归纳到 1 - 2 个主题里,它会让你逐渐收一下心,让你随时找到一两个重点去深挖,去研究,去定向输入,去不断做探索和固定的实践,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做到有料输出,有时间输出,有实践的经验输出,不是么?

你一定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主题范围固定,但是输出零散化的过程,但是随着你把你想写的都写完了,你才会有意识的做好组合,你会自动寻找线索和逻辑。

大而全的谈谁都会,经验分享也不难。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逻辑不好,怕很多事情说不明白,很多内容说的特别绕弯子,其实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你觉得自己想说的太多,但是没办法在一个点统一。

那就先把那些碎片的小点都写成主题比较小的文章,全部都写了一轮之后,你再寻找 ABCD 之间的关系,再去串联。

我觉得这是培养逻辑的一个必经过程。

当你输出了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差不多的时候,你自然会琢磨,如果我再说这个话题,我要怎么说,才能和过去的那篇文章不太一样?

我是按照时间线索说?我还是按照步骤说?

我要提炼一个和过去不太一样的观点么?还是我在之前的观点上做优化和升级?

你看,当你有了一定的概念之后,当你把那些实践的碎片都写的差不多之后,逻辑感就会生出来。

你的品牌标签和价值也会慢慢凸显,而下一步你要如何做个人品牌升级,你需要补充什么样的能力,你的需求才会更明确。

最后,我们来说说热文

我之前遇到过一位做设计出身的妈妈,她非常想成为知识 IP,也希望自己的内容可以早日变现,但是点开她的简书你就会发现,她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她写的内容都很散,一会是涂鸦日记,一会是儿女的成长故事,一会又尝试写点干货。

我能明白大家都很着急,着急变现,着急成长,但是你不论如何着急,你都要明白。

有时候,你要的越少,或许你得到的才越多。

我对这位妈妈说,你或许需要做两件事,

1. 针对你自己的爱好或者职业,选择出你输出的范围。

2. 有意识地研究这个平台的内容,做好自己输出的系列主题。

我当时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比如你自己是做设计的,那你自己平时一定有搜集设计素材的习惯,那你平时搜集的都是什么样门类的?

可不可以确定一个小的门类,做设计类型的文章?

比如她很喜欢咖啡店和文艺的书店,那国外有没有好看的咖啡店装修图片?有没有不同风格的咖啡店,你觉得他们都好看在哪里?

可不可以做一些咖啡店的内装的文章?

当你这个主题的文章写了 10 篇左右,是不是可以寻找一些红人帮你做个推荐,看看读者的反馈如何?

大家是喜欢看?还是这个平台的读者并不太喜欢?

再比如,如果你换到今日头条的平台,那里首页推荐的都可能是一些社会新闻加香艳的内容,如果你希望在那边做一款爆文,你要从什么地方切入?并且还需要和设计与审美有关呢?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做世界上红灯区的橱窗展示判断,包括国外情趣用品的包装盘点。

所以你看,从设计这个门类出发,你可以找到和平台对标的很多有趣的贴合点。

一个被传播广泛的热文,一定具有传播的核心要素。

要么是吸引眼球,要么是内容场景化,有传播点,要么是观点新奇,脑洞开的到位,这点大家可以抽空看看奇葩说。

但不论如何新、奇、特,都请先掌握基本的技能之后,再步步飞升,千万不要一步登天之后,一步踩空。

丸趣 TV 网 –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正文完
 
丸趣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丸趣 2024-04-13发表,共计9540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除技术相关以外文章皆由网络搜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