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6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漓江自北向南,一路旖旎。在澄澈的江水两岸,石峰峭竖,碧岭森罗,古人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叹。
这是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一部分,喀斯特分布面积达 2665 平方公里,整个桂林喀斯特地区峰丛叠出,峰林离立;兼有罗布的溶洞和蜿蜒的地下河,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着实名不虚传。
在距今 3 亿多年前(泥盆纪 - 石炭纪),如今的桂林所在之处是浩浩汪洋,随着多次构造运动,沧海桑田,浅海沉积的碳酸盐岩地层上升为陆地,同时裂隙和节理开始发育 [1]。桂林喀斯特区出露的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地层 [2],厚达 2500~3000m,这些古老而坚硬的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岩石致密坚硬、抗压强度大的特性保证了地貌形态的稳定。使那些连绵数百公里的石峰,或呈锥状、塔状,或呈剑状、柱状,得以气势雄伟地峙立在大地上。
而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碳酸盐岩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顾名思义,在这种地貌的形成中,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溶性岩石(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被具有溶蚀力的水改造,岩石中的碳酸盐与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发生化学反应,溶解于水中,被流水携带流走 [3]。
水顺着岩隙和断裂深入岩层,不断溶蚀,年深日久,喀斯特地貌就此成型,无论是地上的峰林、石林,还是深藏地下的溶洞、地下河,都是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
峰丛 - 峰林形成机制示意图 [4]
桂林地区喀斯特强烈发育,峰丛和峰林地貌景观有着山水甲天下的盛名。
碳酸盐岩地层被溶蚀后,形成基座相连、高低不一的溶蚀山峰,便是峰丛。这里的峰丛多在漓江峡谷两岸,1000 余座石峰分峙叠出,如利刃直立,气势恢宏。
当水的溶蚀作用进一步发展,将峰丛间的基座切开后,这些石灰岩山峰之间没了连接,或分散或成群地自平地崛然而起,石山遥列,远望成林,便是峰林地貌。桂林地区的峰林多分布在阳朔西北的葡萄乡,近百座山峰如玉笋瑶簪,奇峰翠峦绵亘竞秀,美如磅礴的山水画卷。
【葡萄峰林 鲤鱼追日】
发表于 2018 年 7 月 23 日《桂林日报》
与此同时,水流顺岩层的节理和裂隙,深入地下,通过溶蚀作用形成沉静而幽深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溶洞、地下河示意图
溶洞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地貌,是地下水沿着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溶蚀而成的地下空间。所谓无山不洞,桂林喀斯特区的大小石峰中发育有上千个中小型的溶洞 [5]。
溶洞之中别有天地,在这里,水中溶解的碳酸钙重新沉积,一点一滴积累。自溶洞底部向上生长的是石笋;自洞顶向下伸长的是石钟乳;又有水自洞穴壁的裂隙中渗流,生长为珠帘一般的石幔。溶洞之中光怪陆离,是自然鬼斧神工的绝妙盛景。
溶洞中的石幔
溶洞中的石钟乳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洞府深深映水开,乘船穿行游览于其中,不免会震撼于自然的深邃和壮丽。
芦笛岩洞地下河
桂林冠岩地下河
喀斯特地貌是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至柔之水和至刚之岩石在时间洪流中塑造出的奇峻壮阔的美景。而桂林地区发育完美的峰林和峰丛、星罗棋布的溶洞和蜿蜒的暗河,无不是喀斯特地貌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陈治平, and 刘金荣. “ 桂林盆地岩溶发育史的探讨.” 地理学报 47.4 (1980): 338-347.
2. 龚克. 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 [D]. Diss.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2012.
3. 杨景春, and 李有利. 地貌学原理. Bei jing da xue chu ban she, 2012.
4. 朱学稳. 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 Vol. 5. 地质出版社, 1988.
5. 韦跃龙, et al. “ 广西岩溶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广西科学 25.5 (2018): 465-504.
美编:张 岳
校对:覃华清
丸趣 TV 网 –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