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海归、企业家…10年间1220万人返乡当了新农人-海归比国内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7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280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数十年都在与 土壤 打交道,全国人大代表沈昌健注意到,近几年 乡村 年青 人多了起来,一些外出务工的 年青 人选择返乡创业,各地也都相继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新政策。

“从 乡村 的需求来看,原先分散的耕地正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急切 需要懂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人才。”沈昌健说。

改革开放 45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 乡村 面孔 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很大,现代 乡村 成为希望的田野。除返乡 农夫 外,选择逐梦乡野的新农人队伍中不乏海归、城市青年、返乡大学生、企业家等。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实施高素质 农夫 培养 计划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 农夫 培养 计划,开展 乡村 创业带头人 培养 行动,进步 培训实效。

新生力量加入

“近年来已有不少大学生从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马妍说。

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研究,马妍发现,大学生新农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新兴力量。

通过梳理相关调研数据,她发现本科毕业生学农从农的意愿在不断增强。《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 5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农、林、牧、渔”行业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 届本科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 (1.0%) 较 2017 届 (0.7%) 增长了 43%。

除大学生外,返乡创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据农业 乡村 部数据,从 2012 年到 2022 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 1220 万人;据《“十四五”农业 乡村 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 2025 年,这一数据将超过 1500 万人。

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质 农夫 队伍,农夫 素质得到 显明 进步

日前,由农业 乡村 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编写的《2023 年全国高素质 农夫 发展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 农夫 均匀 年纪 为 45 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60.6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21.95%,队伍结构持续改善;2022 年获得 农夫 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比 2021 年 进步6.64 个百分点、3.46 个百分点。

农人之“新”

广袤乡土,大有可为。新农人逐梦乡野的故事,时常见诸网络。

2017 年,30 岁的黄锐在参与四川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有关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科研项目时发现,无人机在农业领域有着广阔的空间,于是和两位前同事一起成立了一家飞防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他所在的重庆丘陵地区的水稻田为例,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是人工的 25 倍以上,施肥是 15 倍左右,播种是 20 倍以上。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70 后”的 农夫 夫妇蒋清伟和蒋顺连用 3 年时间实现了从传统 农夫 到“新农人”的华丽转型。从搞大米加工到种粮、从用人力到用机器、从靠经验到靠科学、从一人干到全家人一起干。

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向现代化转型,也涌现出生态农业、合作农业、智慧农业、乡村 物流、乡村 电商等一批新兴业态。

看到农业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选择积极投身农业,将农田当作实现自我理想的奋斗场。

不在于 年纪 和资历,“新农人”之“新”更多在于新视野、新格局、新 面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肖德荣撰文谈及新农人的“新”体现在组织方式、经营理念、服务手段、 乡村“新细胞”四个方面。

与传统 农夫 单打独斗的模式相比,新农人更注重法人化经营,多数注册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等法人组织。虽以农为业,但他们并不是延续传统做法,而是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和传统 农夫 相比,新农人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更开阔的视野,学习 才能 强,善于将 其余 行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灵活运用到农业领域,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改革创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肖德荣的分析,虽然这个群体的原点在 乡村 ,但他们作为 乡村“新细胞”,生产生活活动的范围早已经突破了地域局限,成为联通城乡的纽带,是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乡村 经济生态重构

在沈昌健看来,虽然 乡村 年青 人开始增多,但真正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目前仍比较缺乏。

以他所在的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来看,100 亩以上的种田大户有 300 多户,最大的大户达 10000 多亩。

“这些大户的 均匀 文化只有初中,水稻、油菜种植专业化技术水平较低,种田基本上靠苦干、蛮干,效益不高,需要引进高素质的农业专家指导培训。”沈昌健感慨地说。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技术、有精力的青年人口不断流失,“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乡村 青壮年劳动力大批转移,留下的都是“6038 部队”(指老人、妇女—记者注)。“21 世纪谁来种田”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技术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新应用重构 乡村 经济生态:当前,“靠人力”转向“靠算力”,“膂力 活”转向“技术活”……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夫 早已不再是“靠天吃饭”的“老把式”。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着力 培养 高素质 农夫 ,将为推动乡村振兴 供给 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作为强农兴农的根本,“新农人”培育 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

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 困难 ,除了 培育 外,还要引进人才。2021 年,农业 乡村 部印发《“十四五”农业 乡村 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白 提出“健全人才引进政策 系统”,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乡。

有吸引力的职业

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新农人的成长和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沈昌健建议,国家要制定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扶持热爱 乡村 、热爱农业科研事业的 乡村 青年回乡创业,成为“新农人”。

如何为逐梦乡野的新农人 供给 支持?沈昌健认为,除了要给予他们以社会认可外,还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例如,要出台针对职业 农夫 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技能培训、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为他们 供给 坚实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步 “新农人”生产力。其中,省级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县职业教育中心在 培育 新型职业 农夫 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沈昌健建议,要探索将职业技术学院与 农夫 培训结合起来,大力 培育 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返乡务农的打工人员、投资农业的城市企业高管、村 (组) 干部,以及农机、水利、植保、农业科研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促进职业院校走出一条服务“三农”且“接地气”的新路子。

关于新农人的 培养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满足 农夫 需求为核心,以 晋升 培养 质量效能为重点。

“既要 培养 包括合作社社长等农业经营管理者,也要 培养 种养能手,还要 培养 包括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人才。”他解释说。

按照他的思路,通过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 农夫 队伍,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 才能 进一步 晋升 ,从而“让 农夫 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 乡村 成为安居乐业的 美妙 家园”。

正文完
 
丸趣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丸趣 2023-12-19发表,共计2803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除技术相关以外文章皆由网络搜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