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中数据分布模型是怎么样的

8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765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展示了“HBase 中数据分布模型是怎么样的”,内容简而易懂,条理清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疑惑,下面让丸趣 TV 小编带领大家一起研究并学习一下“HBase 中数据分布模型是怎么样的”这篇文章吧。

数据分布问题简述

分布式产生的根源是“规模”,规模可理解为计算和存储的需求。当单机能力无法承载日益增长的计算存储需求时,就要寻求对系统的扩展方法。通常有两种扩展方式:提升单机能力(scale up),增加机器(scale out,水平扩展)。限于硬件技术,单机能力的提升在一个阶段内是有上限的; 而水平扩展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同时,也更廉价、更容易落地。水平扩展可以通过快速、简单的“加机器”,有效解决业务快速增长的问题,这几乎是现代分布式系统必备的能力。对于爆发式增长的业务,水平扩展似乎是唯一可选择的方案。

对于存储系统而言,原本存储在一台机器上的数据,现在要存放在多台机器上。此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分片,复制。

数据分片(sharding),又称分区(partition),将数据集“合理的”拆分成多个分片,每台机器负责其中若干个分片。以此来突破单机容量的限制,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访问能力。另外,分片也降低了单个分片故障的影响范围。

数据复制(replica),也叫“副本”。分片无法解决单机故障丢数据的问题,所以,必然要通过冗余来解决系统高可用的问题。同时,副本机制也是提升系统吞吐、解决热点问题的重要手段。

分片和副本是正交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只使用其中一种或都使用,但通常都是同时使用的。因为分片解决的是规模和扩展性的问题,副本解决可靠、可用性的问题。对于一个生产可用的系统,二者必须同时具备。

从使用者 / 客户端的角度看,分片和副本可以归结为同一个问题:请求路由,即请求应该发送给哪台机器来处理。

读数据时,能通过某种机制来确保有一个合适的分片 / 副本来提供服务

写数据时,能通过同样的机制来确保写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并确保副本的一致性

无论客户端的请求是直达服务端(如 HBase/cassandra),还是通过代理(如公有云上的基于 gateway 的访问方式),请求路由都是分布式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分片还是副本,本质上都是数据分布的体现。下面我们来看 HBase 的数据分布模型。

HBase 的数据分布模型

HBase 的数据分片按表进行,以行为粒度,基于 rowkey 范围进行拆分,每个分片称为一个 region。一个集群有多张表,每张表划分为多个 region,每台服务器服务很多 region。所以,HBase 的服务器称为 RegionServer,简称 RS。RS 与表是正交的,即一张表的 region 会分布到多台 RS 上,一台 RS 也会调度多张表的 region。如下图所示:

“以行为粒度”,意思是行是 region 划分的最小单位,即一行数据要么属于 A region,要么属于 Bregion,不会被拆到两个 region 中去。(对行进行拆分的方式是“垂直分库”,通常只能在业务层面进行,HBase 是水平拆分)

HBase 的副本机制是通过通过底层的 HDFS 实现的。所以,HBase 的副本与分片是解耦的,是存储计算分离的。这使得 region 可以在 RS 之间灵活的移动,而不需要进行数据迁移,这赋予了 HBase 秒级扩容的能力和极大的灵活性。

对于单个表而言,一个“好”的数据分布,应该是每个 region 的数据量大小相近,请求量 (吞吐) 接近,每台机器调度的 region 数量大致相同。这样,这张表的数据和访问能够均匀的分布在整个集群中,从而得到最好的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即达到负载均衡。当集群进行扩容、缩容时,我们希望这种“均衡”能够自动保持。如果数据分布未能实现负载均衡,则负载较高的机器很容易称为整个系统的瓶颈,这台机器的响应慢,可能导致客户端的大部分线程都在等待这台机器返回,从而影响整体吞吐。所以,负载均衡是 region 划分和调度的重要目标。

这里涉及到 3 层面的负载均衡问题:

数据的逻辑分布:即 region 划分 / 分布,是 rowkey 到 region 的映射问题

数据的物理分布:即 region 在 RS 上的调度问题

访问的分布:即系统吞吐 (请求) 在各个 RS 上的分布问题,涉及数据量和访问量之间的关系,访问热点等。

可见,一行数据的分布(找到一行数据所在的 RS),存在 2 个层级的路由:一是 rowkey 到 region 的路由,二是 region 到 RS 的路由。这一点是 HBase 能够实现灵活调度、秒级扩容的关键。后面我们会详细讨论。本文仅讨论前面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放在后续的文章中讨论。

基于 rowkey 范围的 region 划分

首先,我们来看数据的逻辑分布,即一张表如何划分成多个 region。

region 划分的粒度是行,region 就是这个表中多个连续的行构成的集合。行的唯一标识符是 rowkey,所以,可以将 region 理解为一段连续分布的 rowkey 的集合。所以,称这种方式为基于 rowkey 范围的划分。

一个 region 负责的 rowkey 范围是一个左闭右开区间,所以,后一个 region 的 start key 是前一个 region 的 end key。注意,第一个 region 是没有 start key 的,最后一个 region 是没有 end key 的。这样,这个表的所有 region 加在一起就能覆盖任意的 rowkey 值域。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region1 是第一个 region,没有 startKey,region3 是最后一个 region,没有 endKey。图中的 region 分布是比较均匀的,即每个 region 的行数是相当的,那么,这个分布是怎么得到的呢? 或者说,region 的边界是如何确定的?

一般来说,region 的生成有 3 种方式:

建表时进行预分区:通过对 rowkey 进行预估,预先划分好 region

region 分裂:手工分裂,或达到一定条件时自动分裂(如 region 大小超过一个阈值)

region 合并:手工合并

建表时如果未显式指定 region 分布,HBase 就会只创建一个 region,这个 region 自然也只能由一台机器进行调度(后面会讨论一个 region 由多个 RS 调度的情况)。那这个 region 的吞吐上限就是单机的吞吐上限。如果通过合理的预分区将表分成 8 个 region,分布在 8 台 RS 上,那整表的吞吐上限就是 8 台机器的吞吐上限。

所以,为了使表从一开始就具备良好的吞吐和性能,实际生产环境中建表通常都需要进行预分区。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无法预先对 rowkey 范围进行预估,或者,不容易对 rowkey 范围进行均匀的拆分,此时,也可以创建只有一个 region 的表,由系统自己分裂,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均匀的”region 分布。

比如一张存储多个公司的员工信息的表,rowkey 组成是 orgId + userid,其中 orgId 是公司的 id。由于每个公司的人数是不确定的,同时也可能是差别很大的,所以,很难确定一个 region 中包含几个 orgId 是合适的。此时,可以为其创建单 region 的表,然后导入初始数据,随着数据的导入进行 region 的自动分裂,通常都能得到比较理想的 region 分布。如果后续公司人员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可以随时进行 region 的分裂与合并,来获得最佳分布。

字典序与 rowkey 比较

上一节我们提到 region 的 rowkey 范围是一个左闭右开区间,所有落在这个范围的 rowkey 都属于这个 region。为了进行这个判断,必须将其与这个 region 的起止 rowkey 进行比较。除了 region 归属的判断,在 region 内部,也需要依赖 rowkey 的比较规则来对 rowkey 进行排序。

很多人都会认为 rowkey 的比较非常简单,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但正是因为简单,它的使用才能灵活多样,使得 HBase 具备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说,rowkey 的比较规则是整个 HBase 数据模型的核心,直接影响了整个请求路由体系的设计、读写链路、rowkey 设计、scan 的使用等,贯穿整个 HBase。对于用户而言,深入理解这个规则及其应用有助于做出良好的表设计,写出精准、高效的 scan。

HBase 的 rowkey 是一串二进制数据,在 Java 中就是一个 byte[],是一行数据的唯一标识符。而业务的主键可能是有各种数据类型的,所以,这里要解决 2 个问题:

将各种实际使用的数据类型与 byte[]进行相互转换

保序:byte[]形式的 rowkey 的排序结果与原始数据的排序结果一致

rowkey 的比较就是 byte[]的比较,按字典序进行比较(二进制排序),简单说,就是 c 语言中 memcmp 函数。通过下面的示例,我们通过排序结果来对这一比较规则以及数据类型转换进行理解。

(1)ascii 码的大小比较 1234 – 0x31 32 33 345 – 0x35 从 ascii 码表示的数字来看,1234 5,但从字典序来看,1234 5

(2)具有相同前缀的 ascii 码比较 1234 – 0x31 32 33 3412340 – 0x31 32 33 34 00 在 C 语言中,字符串一般是以 0 自己结尾的。本例的两个字符串虽然前缀相同,但第二个末尾多了 0 字节,则第二个“较大”。

(3)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int 类型的 100 – 0x00 00 00 64int 类型的 -100 – 0xFF FF FF 9C100 -100,但其二进制表达中,100 -100

我们可以将这个比较规则总结如下:

从左到右逐个字节进行比较,以第一个不同字节的比较结果作为两个 byte[]的比较结果

字节的比较是按无符号数方式进行的

“不存在”比“存在”小

常见的 rowkey 编码问题:

有符号数:二进制表示中,有符号数的首 bit 是 1,在字典序规则下,负数比正数大,所以,当 rowkey 的值域同时包含正数和负数时,需要对符号位进行反转,以确保正数比负数大

倒序:通常用 long 来描述时间,一般都是倒排的,假设原始值是 v,则 v 的倒序编码是 Long#MAX_VALUE – v。

下面通过一个前缀扫描的案例来体会一下这个比较规则的应用。

示例:前缀扫描

Hbase 的 rowkey 可以理解为单一主键列。如果业务场景需要多列一起构成联合主键(也叫多列主键,组合主键,复合主键等等),就需要将多列拼接为一列。一般来说,直接将二进制拼接在一起即可。例如:

rowkey 组成:userId + ts

为了简单,假设 userid 和 ts 都是定长的,且只有 1 个字节。例如:

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查找某个 userid = 2 的所有数据。这是一个典型的前缀扫描场景,我们需要构造一个 Scan 操作来完成:设置正确扫描范围[startRow, stopRow),与 region 的边界一样,scan 的范围也是一个左闭右开区间。

一个直接的思路是找到最小和最大的 ts,与 userid = 2 拼接,作为查询范围,即[0x02 00, 0x02 FF)。由于 scan 是左臂右开区间,则 0x02 FF 不会被作为结果返回。所以,这个方案不可行。

正确的 scan 范围必须满足:

startRow:必须必任何 userId = 2 的 rowkey 都小,且比任何 userId = 1 的 rowkey 都大

stopRow:必须必任何 userId = 2 的 rowkey 都大,且比任何 userId = 3 的 rowkey 都小

那如何利用 rowkey 的排序规则来“找到”这样一个扫描范围呢?

正确的扫描范围是[0x02, 0x03)。

0x02 比任何 userid = 2 的行都小。因为 ts 这一列是缺失的。同理,0x03 比任何 userid = 2 的行都大,又比任何 userId = 3 的行都小。可见,要实现前缀扫描,只根据前缀的值就可以得到所需的 startRow 和 stopRow,而不需要知道后面的列及其含义。

请读者仔细体会这个例子,然后思考下面几个场景该如何构造 startRow 和 stopRow(答案见文末)。

where userid = 2 and ts = 5 and ts 20

where userid = 2 and ts 5 and ts 20

where userid = 2 and ts 5 and ts = 20

where userid 2 and userid 4

还有下面这些组合场景:

where userid in (3, 5, 7, 9)

where userid = 2 and ts in (10, 20, 30)

现在,已经可以感受到使用 scan 的难点和痛点所在了。在上面的例子中,只有两个定长的列,但在实际业务中,列可能是变长的,有各种各样的数据类型,各种丰富的查询模式。此时,构造一个正确、高效的 scan 是有难度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呢? 有没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呢?

从形式是看,这是一个“如何将业务查询逻辑转换为 HBase 的查询逻辑”的问题,本质上是关系表模型到 KV 模型的映射问题。HBase 仅提供了 KV 层的 API,使得用户不得不自己实现这两个模型之间的转换。所以,才会有上面这么多的难点问题。不仅是 HBase,所有的 KV 存储系统在面临复杂的业务模型时,都面临相同的困境。

这个问题的解法是 SQL on NoSQL,业界这类方案有很多(如 Hive,presto 等),HBase 之上的方案就是 Phoenix。此类方案通过引入 SQL 来解决 NoSQL 的易用性问题。对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虽然有强大的 SQL 和事务支持,但扩展性和性能受限,为了解决性能问题,MySQL 提供了基于 Memcached 的 KV 访问方式; 为了解决扩展性问题,有了各种 NewSQL 的产品,如 Spanner/F1,TiDB,CockroachDB 等。NoSQL 在做 SQL,支持 SQL 的在做 KV,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存储、数据库系统会是什么样子。这个话题很大,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这里就不展开了。

region 的元数据管理与路由

前面我们讨论了将一张表的行通过合理的 region 划分,可以得到数据量大致接近的 region 分布。通过合理的运维手段(region 的分裂与合并),我们可以通保证在系统持续运行期间的 region 分布均匀。此时,数据在逻辑上的拆分已经可以实现均匀。本节中我们看一下 region 如何分布在 RS 上,以及客户端如何定位 region。

因为 region 的 rowkey 范围本身的不确定性或者主观性(人为拆分),无法通过一个数学公式来计算 rowkey 属于哪个 region(对比一致性 hash 的分片方式)。因此,基于范围进行的分片方式,需要一个元数据表来记录一个表被划分为哪些 region,每个 region 的起止 rowkey 是什么。这个元数据表就是 meta 表,在 HBase1.x 版本中表名是“hbase:meta”(在 094 或更老的版本中,是 -ROOT- 和.META. 两个元数据表)。

我们从 Put 操作来简要的了解 region 的定位过程。

ZK 上找 meta 表所在的 RS(缓存)

到 meta 表上找 rowkey 所在的 region 及这个 region 所在的 RS(缓存)

发 Put 请求给这个 RS,RS 根据 region 名字来执行写操作

如果 RS 发现这个 region 不在自己这里,抛异常,客户端重新路由

无论读还是写,其定位 region 的逻辑都是如此。为了降低客户端对 meta 表的访问,客户端会缓存 region location 信息,当且仅当缓存不正确时,才需要访问 meta 表来获取最新的信息。所以,HBase 的请求路由是一种基于路由表的解决方案。相对应的,基于一致性 Hash 的分片方式,则是通过计算来得到分布信息的。

这种基于路由表的方式

优点:region 的归属 RS 可以任意更换,或者说,region 在 RS 上的调度是灵活的、可人工干预的。

缺点:meta 表是一个单点,其有限的吞吐限制了集群的规模和客户端数量

region 的灵活调度,结合存储计算分离的架构,赋予了 HBase 极其强大的能力。

秒级扩容:新加入的 RS 只需要移动 region 即可立即投产,不依赖数据的迁移(后续慢慢迁)

人工隔离:对于有问题的 region(如热点,有异常请求),可以手工移动到一台单独的 RS 上,进行故障域的快速隔离。

这两点,是众多基于一致性 hash 的分片方案无法做到的。当然,为了获得这种灵活性,HBase 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复杂的 meta 表管理机制。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 meta 表的单点问题。例如:大量的客户端都会请求 meta 表来获取 region location,meta 表的负载较高,会限制获取 location 的整体吞吐,从而限制集群的规模和客户端规模。

对于一个拥有数百台机器,数十万 region 的集群来说,这套机制可以很好的工作。但当集群规模进一步扩展,触及到 meta 表的访问上限时,就会因 meta 表的访问阻塞而影响服务。当然,绝大多数的业务场景都是无法触达这个临界规模的。

meta 表的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解决思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副本。例如 TiDB 的 PD 服务,获取 location 的请求可以发送给任何一台 PD 服务器。

region 的调度

下面我们讨论 region 调度问题:

region 在 RS 之间的负载均衡

同一个 region 在多个 RS 上调度

对于第一个问题,HBase 的默认均衡策略是:以表为单位,每个 RS 上调度尽可能相同数量的 region。

这个策略假设各个 region 的数据量分布相对均匀,每个 region 的请求相对均匀。此时,该策略非常有效。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同时,HBase 也提供了基于负载的调度(StochasticLoadBalancer),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进行调度决策,不过,暂时缺少生产环境使用的案例和数据。

对于第二个问题,region 同一时间只在一台 RS 上调度,使得 HBase 在请求成功的情况下提供了强一致的语义,即写成功的数据可以立即被读到。其代价是 region 的单点调度,即 region 所在的服务器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抖动,都会影响这个 region 的服务质量。我们可将影响 region 服务的问题分为两类:

不可预期的:宕机恢复,GC,网络问题,磁盘抖动,硬件问题等等

可预期的(或人为的):扩容 / 缩容导致的 region 移动,region split/merge 等。

这些事件发生时,会对这个 region 的服务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影响。尤其在宕机场景,从 ZK 发现节点宕机到 region 的 re-assign,split log,log replay,一些列步骤执行完,一般都需要 1 分钟以上的时间。对于宕机节点上的 region,意味着这段时间这些 region 都无法服务。

解决方案依然是副本方案,让 region 在多个 RS 上调度,客户端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访问,这个特性叫“region replia”。引入副本必然带来额外的成本和一致性问题。目前这个特性的实现并未降低 MTTR 时间,内存水位的控制、脏读,使得这个特性仍未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

以上是“HBase 中数据分布模型是怎么样的”这篇文章的所有内容,感谢各位的阅读!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分享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想学习更多知识,欢迎关注丸趣 TV 行业资讯频道!

正文完
 
丸趣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丸趣 2023-07-18发表,共计7650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除技术相关以外文章皆由网络搜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